化學之美,在于那些精密的分子結構,在于那些五光十色的化學反應,更在于那些拿在手上的“瓶瓶罐罐”。太多人沉迷于微觀的化學結構和宏觀的化學反應,而忽視了手中化學裝置的精美。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化學裝置漸漸由繁至簡,往往由機械批量制造。但在人類剛剛迷上化學的化學革命時代,那些化學大家們純手工打造的化學裝置其實有著驚人之美。為了留住這些化學裝置的美麗,美麗化學團隊(beautifulchemistry.net)與上海映速藝術家合作,在保證科學準確性的基礎上,用一流的電腦圖像還原了化學史資料中的原始化學裝置,力爭達到照片效果。
圖上展示的是著名化學家羅伯特·波義耳 1660 年的著作《關于空氣彈性及其效應的物理-力學新實驗》中的真空泵(復原圖)。它能使觀察者看到玻璃試管內部的情況,并允許人們引導甚至控制實驗的發展。波義耳通過這臺真空泵進行了很多有關空氣屬性的實驗。
圖上展示的是英國化學家約翰·梅奧1674 年的著作《醫學生理學研究》中研究物質燃燒的實驗裝置(復原圖)。梅奧曾證明了空氣對燃料和生命的重要作用。并通過實驗得出空氣經燃燒和呼吸后,殘存下一種不活潑氣體,用水吸收后呈酸性;空氣至少包括兩種成分的結論。
圖上展示的是梅奧 1674 年的著作《醫學生理學研究》中研究動物呼吸的實驗裝置。梅奧發現,動物呼吸與物質燃燒一樣,會消耗空氣中的一部分氣體(復原圖)。
圖上展示的是植物生理學和空氣化學專家斯蒂芬·黑爾斯1727 年的著作《植物靜力學》(Vegetable Staticks)中通過發酵方法制備和收集氣體的實驗裝置(復原圖)。可以通過倒立容器中水位的變化確定綠豆等被測物在發酵過程中產生氣體的體積。
圖上展示的是英國化學家約瑟夫·普里斯特里 1774 年的著作《不同氣體的實驗和觀察》中使用的進行各種氣體實驗的實驗裝置(復原圖)。普利斯特里的重大貢獻是發現氧和其他氣體。1772年發現了二氧化氮;1773年發現氨;1774年發現二氧化硫。
圖上展示的是英國化學家約瑟夫·普里斯特里 1774 年的著作《不同氣體的實驗和觀察》中使用電火花引發氣體化學反應的裝置(復原圖)。
圖上展示的是拉瓦錫(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 1789 年的著作《化學概論》(Traité élémentaire de Chimie)中研究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裝置。
圖上展示的是亞歷山德羅·伏特1800 年的論文《論僅由不同導電物質相接觸而產生的電力》中著名的伏打電堆。伏打電堆(Voltaic pile),又名伏打堆,是最早出現的化學電池。由亞歷山德羅·伏打發明,伏打電堆由很多個單元堆積而成,每一單元有鋅板與銅板各一,其中夾著浸有鹽水的布或紙板。